股票配资公司倍杠杆这使得他们的观点缺乏关键证据的支持
在大约66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这是已知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地球上包括非鸟类恐龙在内的大约75%的物种都惨遭灭绝。关于此次事件的起因,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简单来讲就是,当时有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图片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这颗小行星的直径约为10公里,其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大约100万亿吨TNT当量。什么概念呢?这样说吧,这样的威力大概是广岛原子弹的50亿倍(按其较高估算值2万吨TNT当量计算)。
正是如此猛烈的撞击,在当时的地球上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全球性的森林大火,以及由漫天的尘埃导致的“核冬天”等),才最终造成了此次灾难的发生。但问题是,如果真是这样,那这颗导致地球75%物种灭绝的小行星在哪呢?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虽然这颗小行星在猛烈的撞击中几乎完全蒸发,但它在地球上留下的“创痕”却一直保存至今,那就是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区域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这个陨石坑现在已经被深埋在地下了。
图片
那么,科学家又是如何找到并确定这个陨石坑的呢?这就说来话长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话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安东尼奥·卡马戈(Antonio Camargo)和格伦·彭菲尔德(Glen Penfield)正在尤卡坦半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石油勘探。
简单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利用飞机搭载的重力仪和磁力计,来“扫描”地表之下的地质结构,寻找可能蕴藏石油的构造。
在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时,彭菲尔德注意到了一些异乎寻常的现象:在尤卡坦半岛的北部海岸线下,存在着一个圆弧形结构,它一半掩埋在尤卡坦半岛的陆地下,另一半则延伸至墨西哥湾的海底,暗示着地下深处存在一个密度与周围岩石截然不同的巨大环状地质体。
图片
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彭菲尔德的脑海:这该不会是个极为巨大的陨石坑吧?他把想法告诉了同事卡马戈,两人越研究越觉得可能,于是就把这个观点公开提了出来。
然而这个足以载入科学史的重大发现,在当时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赖以作出判断的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属于机密数据,无法公之于众,这使得他们的观点缺乏关键证据的支持。
不过就在彭菲尔德和卡马戈的发现被忽视的时候,另一条独立的科学线索正在悄然浮现。
上世纪80年代初,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斯(Luis Alvarez)和他的儿子沃尔特·阿尔瓦雷斯(Walter Alvarez)以及他们的同事弗兰克·阿萨罗(Frank Asaro)和海伦·米歇尔(Helen Michel)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意大利、丹麦和新西兰等全球多个地点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迹象。
图片
(↑路易斯·阿尔瓦雷斯和沃尔特·阿尔瓦雷斯)
他们发现,在K-Pg界线(即地层中白垩纪和古近纪之间的界线)中,普遍存在着一层薄薄的粘土层,其中铱元素的含量异常之高,是地壳中正常含量的数百倍。
由于铱是一种在地球表面非常稀有的金属,但在小行星这样的小天体中却相对富集,因此阿尔瓦雷斯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而那层富含铱的粘土层,正是这颗小行星撞击后散落在全球的遗迹。
这个“小行星撞击说”提出之后,很快就在科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吵得不可开交,而反对者最大的质疑就是:你说是小行星撞击,那陨石坑在哪里?所以寻找这个陨石坑就成了“小行星撞击说”支持者的头等大事。
根据铱元素在全球的分布情况,科学家们推测出,小行星的撞击点很可能位于中美洲附近,随后开始在此范围内搜寻与陨石坑有关的地质证据。
图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艾伦·希尔德布兰(Alan Hildebrand)终于在海地的一些K-Pg界线地层中,发现了极为重要的证据:大量的撞击玻璃珠(由撞击熔融的岩石飞溅到空中后迅速冷却形成)和冲击石英(在高压下晶体结构发生特殊变形的石英,通常只有在陨石撞击或核爆炸的瞬间才能产生)。
巧合的是,彭菲尔德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相关的研究,随后他立刻联系了希尔德布兰,分享了自己当年那些未被重视的发现,同时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当年墨西哥石油公司曾在相关区域钻取了岩芯样本,其中的一部分被保存了下来。
正是在这些岩芯样本中,科学家们找到了决定性的证据:样本中不仅含有大量的冲击石英,还发现了撞击熔融形成的角砾岩。通过同位素测年法,科学家们确定了这些岩石的形成年代恰好是6600万年前,与全球K-Pg界线的年龄完美吻合。
至此,所有的证据链条都完整了,彭菲尔德和卡马戈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们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证据,由于该陨石坑的中心区域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一个名为“希克苏鲁伯”(Chicxulub)的沿海小镇附近,因此它就被命名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图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科学家们通过结合重力、磁力、地震波探测和科学钻探等多种手段,完整构建出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规模——它是一个位于地下的多环结构,总体直径约180公里,最深度可达20公里至30公里。
科学家甚至还模拟出了撞击时的场景:那颗导致地球75%物种灭绝的小行星,以一个40度或60度的倾角,从东北方向撞向了当时还是一片浅海的尤卡坦半岛,而在撞击的瞬间,其释放出的能量可以高达10^23至10^24焦耳。由于1克TNT当量对应的能量是4184焦耳,因此一般认为,其威力大约是广岛原子弹的50亿倍(100万亿吨TNT当量)。
值得一提的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终结了地球上的恐龙时代,而没有了恐龙的压制之后,哺乳动物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仅仅两千多万年,就演化出了绝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所属的目,而其中有一支灵长目动物更是一骑绝尘,最终演化成了当今地球的霸主——我们人类。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或许还真得“感谢”那颗小行星,毕竟如果没有它,恐龙时代可能就不会终结,如此一来,人类大概就没有“登场”的机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如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